汽车制造已有百余年的历史,一直以来都被誉为“工业皇冠上的明珠”,是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地。当下,汽车工业从传统燃油向新能源升级的趋势不可逆转,向“电动化、网联化、智能化、共享化”演变,传统的汽车制造正被颠覆。
中国汽车工业抓住机会,凭借全产业链布局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,一批造车新势力逐步崭露头角,国内汽车电子产业也迎来了发展良机,逐步建立起竞争优势。
这其中,“工控龙头”汇川技术嗅到机会,2008年成立汇川汽车电子事业部,最初是为车企提供电机控制系统,一直到2022年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业务销售收入已超过50亿元,联合动力业务正谋求分拆上市的机会。
另一方面,工业自动化是其起家的业务,在2019年成立汽车装备业务线后,开始针对新能源汽车包括白车身、动力总成(主要是三电)和汽车零部件、换电站等提供电气产品及解决方案。
在本届AMTS 2023上,汇川技术汽车装备经理陈永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谈到,新能源汽车迭代周期提升,国内车企出于供应链稳供保供的需要,形成了对国产品牌的需求。
抓住汽车制造革新的机会
过去,汽车制造工艺鲜有变化,然而近几年诞生的一批造车新势力,以及特斯拉建立上海超级工厂,搅动了原本“平静”的车市,新老车企竞争陷入白热化,汽车迭代周期加快,甚至两年或一年内便推出一款新车。
这也意味着车企需要新增汽车产线。陈永明向记者分析,现代汽车产线要求低成本的同时,满足汽车快速交付的需求,以及柔性化兼容多款车型。
过去三年,受宏观经济及疫情影响,部分进口零部件供货周期延长,拖慢整体生产效率,国内车企意识到本土化的重要性,保障供应链安全至关重要,不能完全依赖进口品牌,这些都给国内厂商带来了发展机遇。
“去年很多车企交付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,其中核心器件像PLC、IO、变频器等交付周期甚至到18个月。”陈永明补充。
不过,事实上在汽车制造环节实现国产替代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。整车制造类似于拼乐高积木,当中涉及白车身的焊接、冲压、涂装、总装四大工艺。
工艺车间里的产线设备上的电气产品长期被进口品牌垄断,国产品牌难以突破。
这背后的原因是电气的硬件、软件和通讯总线三大技术门槛制约国内品牌一直难以突破,加上用户惯性和备品备件的替换问题等增加国产替代的难度。
陈永明分析,一个是电气的硬件产品,如常见的PLC系统、伺服驱动系统,这些硬件产品有一些门槛,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做的。
其次,许多硬件设备提供商还向主机厂提供了整套软件的标准程序,以及主流协议,如E/IP、CANopen等,车间工作人员养成使用习惯,进口品牌形成垄断优势。
面对汽车产业革新机会,国产品牌从何入手?“汇川的思路是针对具体场景实现逐步替代,一个是单机类设备,从软件、硬件到通讯和编程模板等领域汇川均有布局,其次是汇川正开发产品安全系统,基于大线整体替代,数字化事业部也会推出数字化方案。”陈永明介绍。
针对场景实现逐步替代
当前,中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,其中一个特征是“机器换人”实现智能化,智能化产线设计离不开自动化产品的加持。
在传统汽车供应体系中,Tier1拥有较大的话语权。目前,汇川已与国内几家主流车企和Tier1供应商达成合作,本届展会也展出了大负载机器人、PAC智能控制器、现场级IP67的IO模块等产品。
陈永明谈到,汇川是根据上游的需求解耦,哪方面是汇川可以提供的。例如,建设输送线面积、节拍,这些应该是系统集成商考虑的问题。
“毕竟术业有专攻,汇川针对性提供驱动器、IO模块、传感器等通用工控产品给到系统集成商集成。”
“我们目前所做的工作,是针对汽车车间的单机设备,提供硬件的替换,如PLC或工业机器人等。”陈永明谈到,替代第二步是针对产线应用端,提供InoQuickPro标准程序模板,降低开发门槛,提高开发的效率。
在完成前两步布局之后,汇川接着针对通讯总线产品上的部分替代,满足主流的工业通讯协议,实现工厂内不同设备间网络兼容。
汇川目前已成立数字化事业部,站在终端角度设计整体方案,包括公辅设备、智能空压站等,从而带动自动化业务。
事实上,汽车安全标准认证是横亘在国产品牌面前的一道难关。一方面产品认证都在国外,认证周期很长;另一方面,标准分为十个部分,涵盖了从概念阶段到产品开发、生产、运行和废弃的整个安全生命周期的要求和指南。
国产品牌若想进入该环节,就必须遵从相关标准。“在与安全标准认证相关的产品,汇川已有相关规划,至于与非安全标准认证相关的产品,基本可以实现全套替代。”陈永明表示。